十一月初的旧书店里,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有一本书《画本虫撰》。
《画本虫撰》(Ehon mushi erami) 是日本浮世绘大师喜多川歌麿 (Kitagawa Utamaro, 1753-1806年) 的插图作品。原版绘本上下两册,为跨页彩色木版画,共十五幅,每幅画以植物为背景,两种或昆虫或爬行动物为主角,题有《狂歌》(日本的游戏诗) 两首。当然, 我手上的不是原版,而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品,取名为
《Utamaro : Songs of the Garden- 歌麿 :花园之歌鸣》的精装复制本。
博物馆出品,精致的封套,暗红绣面硬装,独特的折叠平展式装订,类似宣纸的那种柔韧厚实的质感, 简单又优雅的花鸟写意笔法,由小见大充满情趣的自然主题,那种东方古典气息,这一切的一切, 于我是一种无法拒绝的诱惑。

我喜欢种花种草,对各种植物与小动物都很有兴趣。这十五幅画, 我看来看去,大致能说出一些名字,但对有些植物还是不很确定。书后附有诗歌的英文翻译, 以及昆虫动物的名称,可惜没有每种植物的名称。 毛毛虫是在豆荚花上?竹笋与玫瑰,牡丹和罂粟,芋叶与牵牛花, 豆荚和香瓜, 玉米穗, 玉簪花, 南瓜, 苦瓜, 荷叶等等, 这些植物画得细致又柔软,小动物也有丰富的细节, 蜻蜓与蝉的翅膀,蛇与蜥蜴的鳞片, 马蜂与蜂窝,还有那只青蛙, 被荷叶遮住的前半身, 又倒影浮现在了湖面上。以及唯一的一幅黑白调,为了用灰黑反衬出萤火虫与松虫。



参见: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MFA 《画本虫撰》的全部图片
虽然我是把这本书当成绘本来看的,其实这是一本诙谐情诗集。
开篇序言如此写到(我粗译如下): “八月十四夜,吾等诗友聚于江边,聆听夏日虫鸣。 岸边鲤鱼(“爱”之谐音)肥美,我等席地而坐, 弃酒摒妓,只一心分辨虫鸣之不同。浅吟低唱之间, 隐约传来寒寺诵经声,牵起幽思。若我等依旧律写狂歌, 当被嗤笑为旧瓶装新酒。 故为表不同,我等仿名师木下长啸子之‘昆虫诗赛’(《虫之歌合》),集写昆虫谐趣情诗。诗浓夜渐深,山水明月清风无羁,今之草地晚宴便以吟唱的昆虫为主人。我等起身,向草间清露与昆虫深揖一礼, 拜谢它们的款待。”(此段若译为古文,当更能表现其文人之风雅。可惜俺身为理科生,实在是不能啊。)
所以,这次聚会,30位诗人,写了30首游戏狂歌,以爱情为主题, 每首都提及到一种昆虫或爬行动物。我手上这本英译本,把这三十首狂歌译成了英文。但东方古诗是很难翻译的,用词不仅有双关语,还常用典,借古引申与对仗,若翻译成英文, 很难简洁而富有韵律得把多重含意都表达出来。所以英译文之前有篇简述,其中以青蛙诗为例,说明这种两难。我不懂日文, 如果依照英文译文,青蛙诗大概可粗译如下:
“云寄锦书,只得她微微一摇头,如那古池蛙跃,溅起而落在蛙面上的浅浅水痕。”
(网上发现周作人先生的译文,可供参考: 情可哀!我的情信/只换来她的答复拒绝/就像池边青蛙脸上的涟漪。)
可是, 如果不知道松尾芭蕉的著名绯句(“古池蛙跃溅水声” 或 “古池塘,青蛙跳入水音响”), 读者如何会明白此诗的对应与雅趣呢? 摇头, 对应着“跳跃”,水痕,又自“水声”延申了一层。我很好奇,若有中文版该会如何翻译,可惜没有找到参考。
本次赋诗聚会的倡导人和诗集出版商是茑屋三重郎,而三重郎是歌麿的赞助人, 引领人与独家出版商。《画本虫撰》是歌麿木版印刷插图的十四本狂歌诗集之一,木版画插图推广了歌麿的艺术才能,也拓展了歌麿未来的发展。之后, 歌麿创作了让他声名远扬的 “大首绘”(美人画),成为日本浮世绘三大家之一。
读书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。 由狂歌,我去复习了一些日本绯句,(参见:
日本文化中的俳句美学) , 又把
松尾芭蕉的名句尝试着品味了几回。由歌麿的插图,我开始关注
浮世绘。浮世绘泛指日本江户时代的风俗画, 描绘了民间社会百态。浮世绘三杰为喜多川歌麿、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。歌麿的大美人图,我没有什么兴趣; 葛饰北斋的《神奈川冲浪里》太有名了, 缺乏新鲜感;而
歌川广重,我越看越被触动。同是描绘乡间景致 (
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),与摩西奶奶笔下的温暖欢快相比,广重的画中人多垂帽弓腰,面目模糊,柔和内敛,看着看着让人感伤。这种独特的,有着诗意韵味的感伤感叹, 后来我明白了,可以被通称为“物哀”。 由此,我又跑去了解
日本三大美学“物哀、幽玄、侘寂”的意思。

喜多川歌麿 《当时三美人》

葛饰北斋《神奈川冲浪里》

歌川广重 《东海道五十三次: 神原》

歌川广重 《雪景》
很忙啊。好像学到了点东西,其实转眼就会忘了, 不过,也算是乐在其中吧。
在浏览这些资料的过程中, 看到一段话,颇有禅意,我很喜欢, 印证了我如今的一点心境。何为“浮世”,江户时代前期的僧侣作家浅井了意有《浮世物语》一书, 文中这样写道:
“活在当下, 尽情享受月光、 白雪、 樱花和鲜红的枫叶,纵情歌唱, 畅饮清酒, 忘却现实的困扰,摆脱眼前的烦忧, 不再灰心沮丧, 就像一只空心的南瓜, 漂浮于涓涓细流中。这就是所谓 ‘ 浮世 ’。”
读书临屏, 自此处到彼处, 是不是恰如 ”一只空心的南瓜, 漂浮于涓涓细流中“? 浮生半日闲,遇到这么多有趣的灵魂, 欣赏着他们创作传播的美,得到一些生活启发,是不是有点 “古池塘,青蛙跳入水音响” 的意味呢?